当关羽水军到达于禁七军营地的时候,双方敌对将士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。
关羽水军对七军将士来说,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,而是天使,穿着军装临危救命的天使。
关羽水军的所作所为也像极了一群天使。他们在洪水中打捞出的七军将士有多少呢?仅仅日后送到江陵后方的就有步骑三万。
七军统帅于禁,在这回天无力的时刻,选择了投降关羽。
无法抵抗的时候,投降是正常甚至明智的选择。虽然古人有着杀身成仁的血性,但委曲求全的也不在少数。设身处地,于禁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意外,意外的是另外一个人的决定。
这个人的做法与于禁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,一下子就把于禁比下去了,而且把于禁比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。可以说,于禁将军最后不是被曹丕羞辱致死的,而是被这个人给比死的。
这个让五子良将中的左将军于禁结结实实做了一回陪衬人的人物,就是立义将军庞德。
于禁,被曹操提拔于行伍之中,追随近三十年,大受器重,临危变节,投降求生。
庞德,原是马超部将,在汉中投降曹操不过三四年,誓死效忠,奋战不屈,拒降而死。
对比效果一目了然,一个越发卑鄙龌龊,一个更加光彩照人。
关羽水军在打捞七军将士的同时,也向庞德的将士伸出了援手。
除了洪水,只有敌军,不投降只能死,唯一能选择的只是死的方式,要么被淹死,要么被杀死。
毕竟怎么死都不如活着好,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想死。将士们眼看大势已去,纷纷向庞德提出投降的建议。
但带头提出建议的将士立刻脑袋搬家,实施者当然是庞德。
庞德不但决定自己要死,而且要求将士们陪着他一起死,谁不想死,他就先让谁死。
庞德如此决绝地只求一死,当然首先是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,其次却是不得不死的无奈处境。
原因就在庞德的官号上——立义将军。受封立义将军的那一刻,庞德就不能对不起封号中的这个“义”字。何况庞德来到襄樊前线的时候,由于他以前的老板马超和亲哥哥庞柔都在刘备手下打工,许多人都对他的忠诚度提出了严重质疑,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他靠不住。凡事开头难,投降也一样,有了第一次,就保不住会有第二次。
那个时候,庞德就表了忠心,放了狠话——今年我不杀(关)羽,(关)羽当杀我!
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庞德此时就是以最后的抵抗践行自己的诺言。
代价是自己的生命。不过可以保全亲人的生命,甚至换来亲人的荣华富贵(庞德死后,曹操立即加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列侯)。
关羽挥军进攻,虽然庞德奋死抵抗,许多将士却还是不想死,都纷纷放下武器集体投降了。庞德最后驾驶一条小船想逃回樊城,但由于划船技术不过关,很快落水成了俘虏。
惺惺相惜,关羽很欣赏庞德的忠义和勇气,不但不计一箭之仇,反而真诚地邀请庞德加入蜀汉阵营,却遭到了断然地拒绝。
于是,关羽只能成全了庞德的忠义。
水淹七军,擒于禁,斩庞德,此后乘胜围困襄、樊二城,威镇中原,这是关羽戎马一生中最大的成功,也是最后的成功。
这场战役,关羽取胜的关键是水,大洪水。
于是就有两种观点:一种认为是水灾淹没了曹军,关羽白白捡了这个大便宜;另一种认为是关羽放水淹了曹军,早有预谋。
事隔一千八百年,又没有留下详细记载,历史的真相扑朔迷离。不过分析起来,毫无疑问是关羽放水淹曹军,理由有以下三点。
一是关羽水军明显是早有准备,而曹军来不及逃命。庞德军营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,于禁七军相距肯定也不远。这么近的距离,洪水暴发之后,庞德与于禁来不及逃回樊城(有小船,起码将领可以逃)就被关羽水军围攻擒获,仅仅说是关羽应变能力强、反应快捷,恐怕难以解释。最有可能的就是水是关羽放的,什么时候洪水暴发尽在掌握之中,因此提前做好一切准备,一旦决开大堤,水军立即动手。
二是洪水似乎长了眼睛,只淹曹军,不淹关羽。樊城的曹仁,于禁的七军,庞德的驻军,三处曹军全部遭到洪水淹没,却偏偏没有关羽受损失的一点资料。这是为什么?虽然关羽军队船只不少,水军是主力,但在襄樊一带作战,不可能一直驻扎在汉水里。最有可能的就是,关羽在洪水暴发前,把军队全部移动到了安全的地方,或者上船。如果是关羽担心洪水即将暴发,提前几天调动军队,那么很有可能会被于禁和庞德的侦察兵发现。所以应该是关羽调动军队之后,洪水立即就来了,曹军完全来不及做出应对措施,而且洪水的去向也恰到好处——完全在掌握和预料之中!
三是洪水实在很猛很强大。《庞德传》中记载洪水“平地五六丈”,《曹仁传》中记载“城不没者数板”,可见洪水来势迅猛,有十多米高,关
世间事经不起对比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